珠中江在海洋經濟方面各有何優勢?未來三市該如何與港澳聯動,攜手實現“藍色崛起”?今日,珠中江區域緊密合作第九次黨政聯席會議暨“藍色崛起”海洋經濟論壇將在江門市舉行。珠中江三市黨政領導匯聚一堂,共商三市深度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國家、省級和港澳專家也將應邀出謀獻策。
  在廣東海洋經濟地圖的規劃中,珠西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廣東擁有全國最長的海岸線,珠西沿海擁有大量島嶼,集中了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洋產業因而被認為是珠西發展新引擎。
  2013年7月,三市簽署了《珠中江海洋經濟區合作框架協議》,達成共識,將利用港珠澳大橋通車的機遇,將珠中江海洋區建設為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海洋經濟區域合作示範區。
  是機遇更是挑戰,可以預見,隨著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的規劃建設,珠西將迎來一個整合西岸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的良好契機,將大大拓展三市之間以及與港澳地區的海洋經濟發展空間,但如何創新合作模式,將三市的交通優勢和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提升珠中江海洋經濟圈的整體競爭力,這是值得關註的問題,本次聯席會議和專家論壇將關註大橋建設最新進展,探討三地合作方式,力促三地與港澳聯動發展。
  ●撰文 楊興樂
  ?江門大廣海灣啟動區加快建設海洋引領推動跨越式發展
  港珠澳大橋是連接港澳和珠西的“大動脈”,大橋一通,位於沿海高速兩邊的新會、台山就會從“風頭水尾”變成“龍頭鳳尾”,變成江門接受港澳產業輻射的“橋頭堡”。在去年開始規劃建設的大廣海灣經濟區,將新會、台山、恩平的沿海區域進行整合,充分發揮沿海資源的優勢,打造助推江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增長極。
  大廣海灣經濟區的總體規劃於去年年底獲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規劃總面積約3240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約520平方公里。總體規劃提出將發揮大廣海灣的區位優勢和五邑地區的僑鄉優勢,深化CEPA先行先試政策,建立與港澳地區互利共贏的機制,探索粵港澳合作新模式,重點推進與港澳建立“共同開發、共同獲益”的合作機制、形成與國際慣例相匹配的營商環境等內容,把大廣海灣經濟區建設成為珠江西岸粵港澳合作重大平臺。同時,大廣海灣還將主動加強與廣佛珠中地區、粵西及大西南地區以及東盟和歐美國家的合作。
  大廣海灣三大啟動區分別位於銀湖灣圍墾區、廣海灣填海區和川島。目前,銀湖灣圍墾區已有47平方公里的國有權屬土地,B區149公頃圍填海工程已開始實施,A區44.8公頃海堤填海工程計劃年內動工,銀湖灣游艇休閑度假區、東方陽光清潔生態帆船港等投資項目正加快推進;廣海灣填海區通過實施香港惰性拆建物料處置工程,堆填陸域面積約8400畝,完成整個處置工程後,將形成面積超過3萬畝且權屬政府的連片土地,總投資600億元的華電LNG綜合開發利用項目已落戶廣海灣工業園;2013年川島接待境內外游客突破100萬人次,全市實現濱海旅游收入223.28億元。
  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江門市基本形成了以沿海裝備製造業、臨海電力產業、濱海旅游業、海洋漁業等為主導的海洋產業體系,2013年,江門實現海洋經濟總產值795.5億元,增加值295.01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4%。一批臨海工業園區、產業基地及重大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區已累計完成投資32億元,修造基地已生產3列CRH6型動車組,未來將拉動產值超千億元,成為我國動車產品最大的生產、出口基地;台山清潔能源(核電)裝備產業園獲省批准納入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已簽約項目14個,投資總額近65億元;廣東中小型船舶及配套產業基地已引進南洋船舶、中交四航局江門航通船業有限公司為代表的船舶企業16家;中國船舶拆解基地有4家企業取得全國船舶拆解定點資格,是全省僅有的4家,去年又引進了投資10億元的威立雅環保拆船項目;台山核電一期2×175萬千瓦機組工程進展順利,預計首台機組明年正式投產。
  ?珠海創全國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市打造沿海沿江裝備製造產業
  “珠海爭取3年內形成海洋經濟產業規模,5年內要建成海洋經濟大市,8到10年成為海洋經濟強市、全國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市。”去年8月珠海全市海洋經濟工作會議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李嘉在會上“吹響號角”:珠海將用3年時間實現全市海洋產業總產值1000億元,基本建立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並形成產業規模。
  東西兩翼齊飛、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實現陸海資源互補、佈局互聯、產業互動。2011年—2013年,珠海市主要海洋產業產值年均增長率達21.6%。2013年全市主要海洋產業產值達704.6億元。
  西翼,以推進國家南海戰略為契機、以高欄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戰場,聯手珠江西岸地區共同打造沿海沿江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借鑒新加坡裕廊、韓國釜山等地先進理念和經驗,編製《珠海市先進裝備業產業發展規劃》,在高欄港臨港地區規劃40平方公里,高端謀劃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產業發展。重點加快總投資額超過260億元的中海油海工基地二期、珠海巨濤海洋工程二期、珠江鋼管二期、三一海洋重工產業園等的建設;加快以中國北車為重點的富山工業園區的建設。
  東翼,在萬山島群設立廣東海洋經濟特色產業基地,加快規劃建設珠海市海洋科技示範園,使珠海成為全國科技興海示範區。“萬山區創建我國首個海陸一體化的國家級海洋綜合開發示範區,有利於破解陸域經濟與海洋經濟‘分離’的掣肘,探索海陸統籌發展新模式,在全國範圍內樹立‘群島’經濟發展模式的精品樣板。”李嘉說。
  橫琴,通過促進海洋生態文明和海洋經濟融合發展,建設綠色低碳生態島,逐步成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這裡以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為龍頭,聚集發展海洋旅游、海洋會展等高端服務業,與港澳合作發展現代海洋服務業。
  ?中山積極融入沿海經濟帶海工裝備助推港口經濟
  中山市另闢蹊徑,在東部沿海規劃建設翠亨新區,更廣闊地接受港珠澳大橋輻射。《中山翠亨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2-2030年)》指出,要構築珠江口灣區西岸高、精、尖產業帶,並加強與港澳服務業的合作,包括推動與港澳專業服務的深度合作、文化資源共享、醫療衛生領域交流等。被納入《粵澳合作框架協議2014年重點工作》的粵澳合作示範區、點對點游艇行項目,正在積極創建的對台金融合作與創新試點、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都將為中山融入沿海經濟帶提供更充足的動力。
  以翠亨新區的建設為契機,中山迎來“江河時代”到“海洋時代”的新跨越。而位於火炬開發區的中山港則順應這一歷史性機遇,啟動整體東移的進程,為臨海裝備製造業打通更順暢的航道。
  在中山,火炬開發區十餘年磨礪出國家火炬計劃裝備製造基地——臨海工業園。圍繞“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諸多重量級項目相繼落戶,包括海洋工程專用作業船製造企業、大型鋼結構生產企業、海上風電設備製造企業、游艇製造企業等在這裡落地生根,一個涵蓋上下游鏈條的產業集群正在形成。由於鮮明的“海洋”特色,位於臨海工業園的“中山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園”去年4月被確定為省市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尤其在翠亨新區掛牌後,臨海工業園被定位為翠亨新區的先進智造區,標志著該工業園進入“二次創業”新階段。目前,已有61個項目落戶,總投資達200多億元,其中21個項目已投產。
  港口為產業打通航道,產業則勢必反哺港口。可以預見,包括海洋工程裝備在內的臨港裝備製造業,將與中山港的再度崛起形成良性互動。中山港若遷移成功,臨海裝備製造企業會獲得順暢的運輸路徑,從而釋放更強勁的產能和經濟效益,與港口物流、客運休閑等產業一道成為火炬開發區乃至中山港口經濟的強大支撐。  (原標題:藍色崛起:海洋經濟成珠西發展新引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kcme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